資料來源 (醫管局 On-Line) 圖片來源(醫管局 On-Line)
近日本港的天氣進一步轉冷,天文台一度發出寒冷天氣警告及霜凍警告,不少市民到高地「湊熱鬧」結果因庶低溫症需要送院治療。有急症室醫生提醒,在寒冷天氣下如果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戶外活動,市民必須注意保暖,他說︰「若感覺寒冷至不自覺地震顫,已經是低溫症初期徵狀,應立即回到室內加穿厚衣及喝熱飲保暖。若情況無改善,須立即求醫。」
屯門醫院急症科副顧問醫生黎靖匡稱,低溫症是指人體的熱量急速流失,令人體核心溫度降至攝氏三十五度以下,低溫症可按嚴重程度分三級,輕度是指體溫跌至攝氏三十二至三十五度,出現頭暈、作嘔、疲倦等症狀。當體溫降至攝氏三十二度至二十八度,就屬中度,會出現說話不清、 神志模糊等。
一旦體溫降至二十八度或以下,患者會出現心跳及脈搏減慢,甚至陷入昏迷增加死亡風險。黎醫生稱,大約八成低溫症求診者屬中度,其中一至兩成更併發肺炎、器官衰竭或細菌感染等。黎靖匡指出︰「若出現低溫症徵狀,不應強力摩擦手腳,以免令冰冷血液加速流向中央,令核心體溫進一步失溫。」
衣服方面,單穿一件「超厚」衣服,未必比穿一件較貼身的衣服在最底層好。黎醫生指要禦寒,應該穿數層衣服,最底層的衣物要貼身,外層鬆身,讓衣服之間存在空氣,減少體溫流失。物料方面,棉質衣服 保暖效果一般,身體出汗後反而會加快散熱,可以考慮穿尼龍、羊毛、人造纖維等物料製的衣服。他又指,飲酒或咖啡不能取暖,相反會加快身體新陳代謝,增加熱量流失,應該飲用暖水,或不含咖啡因或酒精的熱飲。
如果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戶外活動,黎醫生提醒市民要穿著足夠耐寒衣物,帶備太空氈以防氣溫驟降;而全麥包、薯麥片等複雜性碳水化合物食品也是合適的糧食。若不幸在野外遇上大雨,應立即找地方躲避並脫下濕透衣服,盡量抱緊身體以防體溫急速下降。
2016年1月2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