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聯網資訊 > 天時暑熱小心中暑

天時暑熱小心中暑

資料來源 () 圖片來源()
踏入6月天氣愈來愈熱,長時間進行戶外活動、暴曬或者體力勞動容易令人不適。一般稱為中暑的情況其實有程度之分,由熱昏厥、熱衰竭(輕微中暑),以至中暑,病人會出現不同症狀,處理方法亦有分別。瑪麗醫院急症科部門主管徐錫漢呼籲,即使在室內環境也會中暑,住在劏房、天台及鐵皮屋的人士應該提高警覺預防中暑,如有不適要立即尋求協助甚至求醫。
熱衰竭的症狀與休克相似,患者臉色蒼白,並出現疲倦、手腳流汗及濕冷,處理方法是先將患者帶到室內或者陰涼地方,補充水分和鹽分,讓患者休息並協助病人散熱。至於中暑是人體體溫調節出現障礙,令體熱積聚,患者會感到體溫十分高,短時間內會神志轉差甚至不省人事。患者皮 膚亦顯得乾燥,因為調節體溫的神經中樞失效,影響排汗功能。
一般中暑患者最初可能情況輕微,患者在受熱後,皮膚開始出汗,體溫上升,會逐漸出現疲勞、頭暈及脫水等症狀。當體溫超過攝氏41度便達到中暑程度,此時身體散熱功能已不能正常運作,病人神志及中樞神經受到影響,甚至昏迷。一些重要器官如心臟、肝臟、腎臟亦會受損,可能會有生命危險,需要將患者盡快送往急症室,由醫護人員處理。
徐錫漢指出,在急救中暑患者時會在病人身上灑水,利用濕毛巾或冰墊放在頸側、腋窩及腹股溝幫助降溫,用風扇協助病人 散熱,並密切監察其各項維生指數,嚴重病人須入院跟進治療。他又特別提醒住在劏房、天台及鐵皮屋的人士,必須要提高警覺,因天台及鐵皮屋的建築材料較吸熱,劏房通風較差,導致室內溫度高,故居於這類房屋的人士,在夏天下午時要多補充水分,亦可利用風扇或空氣調節幫房子散熱,或出外到公園、社區中心和圖書館等清涼地點暫避。
另外,暑假是出外旅遊旺季,市民如到台灣或東南亞等溫度及濕度較高的國家便要特別留意,天氣炎熱及潮濕會導致排汗後不能揮發,影響散熱,可考慮穿著通爽衣物和戴帽,同時要補充足夠的水分。
2016年6月21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