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聯網資訊 > 看看海洋的怒吼

看看海洋的怒吼

資料來源(香港政府新聞網) 圖片來源 (香港政府新聞網)

塑膠垃圾難以分解,塑膠瓶需時450年,瓶上的膠圈400年,魚絲650年。要了解這些垃圾為禍之烈,大家不妨到香港科學館參觀「海洋怒吼 – 塑膠關注計劃」專題展覽。藝術家以震撼視覺的作品,揭示海洋生態系統遭受的嚴重傷害。展覽融合科學與藝術,匯聚本港和外地展品,喚醒市民關注海洋垃圾問題。

踏入展館,迎面是座名為「海洋的惡夢」的兩米高垃圾大山。該展品由瑞士蘇黎世設計博物館借出,由北大西洋、夏威夷、波羅的海等沙灘收集的海洋塑膠垃圾組成,細看之下會發現廢棄輪胎、水泡、塑膠桶、牙刷等。

科學館助理館長徐偉德表示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隨意丟棄垃圾,不單傷害海洋生態,最終還害了自己。

「調查發現,每隔大約15秒,流進大海的塑膠垃圾數量已相當於這座垃圾山的大小。部分塑膠在水中會釋放有害物質,被微生物吸收,最終受害的是在食物鏈最頂層的人類。」

塑膠垃圾 危害動物

徐偉德表示,垃圾進入海洋後互相磨擦,加上陽光照射,碎成小片。魚、鳥誤食後會阻塞腸胃,內傷致死。展館的攝影作品展示淪為白骨的雀屍,體內的塑膠垃圾仍完好無缺。

塑膠垃圾污染問題影響深遠,場內名為「未來考古學」的作品,以未來世界為主題,講述牙刷、塑膠瓶等物料如何難以分解,即使經過數百年,其本質和外形也沒多大變化,讓市民反思塑膠的禍害。

學生作品 引人反思

展場還有本港學生製作的藝術裝置,材料是校園和環保園收集得來的垃圾。北角協同中學學生的作品名為「釣魚翁」。參與創作的中四學生梁家愉表示,釣魚翁的臉是大型塑膠瓶,頭髮以廢棄的橫幅剪裁而來,手腳用欄杆砌成。

隊友何慧莹指,魚翁釣到的魚半吞着塑膠瓶,是希望引發大家思考海洋污染的問題。「我們把垃圾扔到海中,魚把垃圾吃了;我們釣魚吃,是吃回自己的垃圾。海洋污染問題其實很嚴重,不單影響生物,人類也受影響。」

清潔沙灘 創作藝術

展覽播放多套影片,其中一套名為「污點」,約40名中學生參與製作。參加者在藝術家帶領下到大嶼山籮箕灣,用了六個小時把撿回來的塑膠垃圾變作藝術品。

香港航海學校中五學生彭琛然說,他們把垃圾按顏色和大小分類,排成數個象徵垃圾污染的大圓點,並一一拍攝下來。這次活動後,彭琛然下定決心少用膠袋,減少廢物。「如果我們不想海灘這麽髒,就應先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。」

另一位學生布泓羿說,清潔沙灘既可為環境出一分力,也令自己反思過度消耗的壞習慣。「其實我們十分浪費,經常把沒用上卻又不是垃圾的物件扔進大海,最終沖回沙灘上,污染了生態。」

展覽也介紹常見塑膠用品類別、特性、化學成分和回收過程,並講解減少棄置塑膠的方法。

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瑞士駐香港總領事館合辦,科學館、蘇黎世設計博物館、蘇黎世藝術大學香港──蘇黎世藝文空間聯合籌劃。為配合「欣賞香港」運動,康文署轄下博物館包括科學館1月一律免費開放,歡迎市民參觀。

2016年1月3日